城乡文旅:

一头连着高楼,一头连着乡愁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4579 浏览量:

  文 / 本刊记者 张静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许多秀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华灯初上,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夜吸引着无数游客去光顾,这个网红步行街区带来的时尚与浪漫不言而喻;夜幕降临,在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延河波光粼粼,仰望金灿灿的宝塔,听着延河叮咚的流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都会慢慢浮上心头……
  以前身在大山里的人总想追逐梦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今,他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间打拼,可能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家庭,但一旦回想起家乡来,那一棵棵枣树、一间间老房子、一条条小河、一句句乡音勾起的都是满满的回忆,无法忘怀。
  正如钱钟书先生作品里说的一样,高楼与乡愁,是梦想也是希冀。
  袁家村:
  夜空下最亮的旅游目的地
  每一次有外地游客来陕,我总会推荐他们到袁家村转转,享关中美食,赏传统工艺。
  作为陕西集体经济的“老典型”,袁家村可谓妇孺皆知。成长路上,袁家村不断在创新跟进。从早期的民俗旅游转向乡村度假游,从“日光下的袁家村”到“夜光下的袁家村”升级,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它始终不忘出“新”。
  上世纪90年代末,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袁家村集体企业陆续关停。“袁家村该往哪里去”成为摆在袁家村人面前的难题。2007年,新任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带领村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特色乡村旅游之路。
  最初起步时,袁家村是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做旅游,用旅游的形式吸引人来,让村民在自己家里做农家乐。当时对旅游的定位是关中民俗文化,就是把关中人的生活习惯演变成一种旅游的形式,让城市人来农村寻找乡愁;在此基础上,又在景区打造了第一条街区——康庄老街,把陕西的纺布、磨面、榨油、酿醋等传统工艺在这条街上集中展示,并对作坊提出要求,必须选用最优质的原材料,同时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添加。
  2009年,在老街的基础上延伸出一条小吃街,汇集了将近100种关中地区的特色美食。为了保证品质,袁家村对小吃街的要求是单店单卖,不允许重复;所有食品现做现卖,不允许隔夜;所有的制作过程必须直观地展示给游客,不允许有暗档和死角;食材方面,生产原料必须从作坊采购,其他食材也要有清晰透明的原材料供应链。
  严格的把控和精心的运营,袁家村往往让来客流连忘返。
  2010年,袁家村在持续发展中遇到一个问
  题,就是白天的游客非常多,晚上却留不住人,如何满足游客晚上留宿的问题又成为发展痛点。针对此现状,袁家村开始升级做乡村度假,打造民宿业态,发展酒吧街、艺术街等,逐步实现了从一日游向度假游转型。
  2015年,袁家村陆续引进温泉度假酒店、室内运动中心、直升飞机观光等项目,实现了从度假游到主题游、深度游的转变,“日光下的袁家村”实现了到“夜光下的袁家村”升级。
  袁家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危机感,除了在旅游上下功夫外,村领导班子又提出新的战略,即“走出去战略”,打出一套“进城、出省”的组合拳。
  “进城计划”就是用袁家村这些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和口碑,在城市开设“袁家村城市体验店”,把袁家村的美食送到了城市人的餐桌上,让城市人也可以买到袁家村的农产品,如今已开设了19家体验店;“出省计划”就是用袁家村总结的经验和思路打造一个不同地域文化的袁家村,如今在河南、山西、海南、江苏等地都建成不同特色的店面,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袁家村已发展成为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了国家4A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
  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殊荣。
  如今,酒吧街、艺术长廊、草坪音乐节、篝火晚会、后备厢集市等时尚业态汇聚于此,形成了一道璀璨的风景线,成为夜空下最亮的旅游目的地。
  赤牛坬村: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
  在位于榆林佳县城南30公里的黄河西岸,有一个村子叫赤牛坬村。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偏僻落后、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人均收入仅有三五千元。如今村子充分挖掘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底蕴,融合农文旅,让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走进赤牛坬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会让你感受到别样的艺术境界。四周群山环绕、花木葱翠,林木茂密、莺声燕语。错落有致的窑洞配色统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置身其中,仿佛回归到了大自然,亲近感十足。
  位于村头的民俗博览馆最具特色,这是陕西省首家民俗文化博览馆,馆内设有民俗文化博览室、农耕文化博览室、灯展室、工匠器械室、度量衡室、红枣博览室、传统饮食博览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展览馆和服装鞋帽馆10个展馆。各展馆共陈列各类民俗物品5000多件,有纺线车、土布衣、犁杖、旧木桶、打火器等,这些曾在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生产、生活用具如今已不常见,是陕北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的最好见证,留住了农耕文化的根脉。
  除了民俗博物馆,由赤牛坬村当地村民首创的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实景剧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更是远近闻名。
  这部剧里本村农民就是演员,他们使用的农具就是道具,村头的广场就是舞台,老黄牛、大骆驼、高头大马是“特邀演员”,劳作、祈雨、收割、嫁娶是表演内容……没有炫目的光影,但原汁原味往往更打动人。
  “这部剧演职人员已经由最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家家户户都参演,演出变成了村里的一项集体活动。”赤牛坬村实景剧演出负责人高卫勤说。
  赤牛坬村将“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等文化潜力和价值充分利用,将“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把老百姓牢牢镶嵌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各个链条,让群众收入更稳定、更持续。
  “赤牛坬村是佳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我们将以点串线,以线扩面,让更多群众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稳步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加快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县,构建‘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佳县县委书记刘生胜曾在采访中说。
  赵家岸:陕北窑洞放射出璀璨的文化光芒
  石板铺路、石箍窑洞、石桌条凳……漫步赵家岸村道,参观古朴典雅的民宿,有种别样的亲
  切感。
  “我从小在这个村里长大,如今村子绿树成荫,还可以下河捞鱼,感觉特别好。”家住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村民高成新谈起家乡的变化有说不出的喜悦。
  原来,高成新所在的赵家岸村位于延安城北十多公里处,之前住的房屋都是危旧窑洞(山体窑洞)。为了村民的安全,村子于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整村搬迁,村民们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住进了新民居,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地改变。
  而村民下山了,山上的窑洞没有了“主人”就变得“孤单”起来,始终处于闲置状态。怎么办?面对此问题,赵家岸村第一书记史文洁给了回复,他说,将保存相对完好的旧居改造成民宿,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
  说干就干,按照这个思路,村子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按照“一院一景一主题”的要求,签约了赵家岸村窑洞民宿开发项目,以“兀里红谣”民宿为品牌,对之前的旧窑洞进行全面的改造升级,打造出“回归乡村、回味乡愁”的窑洞民宿集群。此外还布局了生态苗木花卉区、大棚果蔬采摘区、休闲趣味垂钓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等乡村旅游产业区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现在赵家岸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天蓝了,水绿了,群众的收入也比之前高了。以前村民的部分收入是将自己种下的农产品拿到很远的市场去卖,赚辛苦钱。如今,很多农产品被村里来的游客就买去了,村民的积极性更高了。  
  曾经的旧窑洞如今变身特色民宿,赵家岸乘着乡村振兴之风,让“沉睡资产”进一步挖掘和盘活,一栋栋的陕北窑洞放射出璀璨的文化光芒,闪亮在山梁沟峁间,成为新老村民的别样乡愁。
  朱家湾:秦岭山水绿含金
  10月19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陕西朱家湾村与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入选。
  朱家湾村,坐落于柞水县营盘镇。近年来,当地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让山里人享受到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红利。曾经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沿着秦岭的盘山公路驶进朱家湾村,道路两旁的民宿、农家乐餐厅鳞次栉比。山间潺潺的溪水穿过古香古色的终南山寨,正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朱家湾村的网红名片。这里山峦叠翠,近水澄清,树木葱郁,青苔满阶,森林覆盖率达93%,被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过去,朱家湾村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无人问津的“落后村”,方圆十里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小时候家乡很穷,每天两餐饭,经常是玉米糊糊配酸菜,经常吃不饱。”回忆起童年岁月,今年39岁的农家乐老板郑传家
  笑着对记者说。
  守着风景吃穷饭的情景随着2008年秦岭隧
  道的贯通发生转变。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过去村里人去西安需要绕道漫长的山路,单程就得4个小时,高速公路的贯通,让村子被纳入了“西安一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进曾经的穷山沟。
  看准这样的机遇,郑传家从城市返乡开办农家乐。“起初父母并不支持我,认为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为啥还要回来?但结果证明我的路子走对了。”郑传家说,从最初的一座平房、两张餐桌,到如今翻盖的三层小楼、26张餐桌和20间客房,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净收入二三十万元哩!”
  短短十几年时间,朱家湾村似换了人间。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不仅租赁村民闲置的土地和房屋建设民宿,还利用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和县上提供的专项支持,落实技能培训、贴息贷款、奖励资金等扶持政策,引入漂流等旅游项目,让乡村旅游驶上快车道。全村已开办大大小小农家乐216家,民宿46家,村民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谈到这些年来家乡的转变,郑传家说:“过去我们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垃圾堆,环境比较差。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主动把村容村貌维护好,让朱家湾村干干净净,给游客留一个好印象。”
  “以前村里人靠山吃山,就是上山打猎挖药材。如今村里人还是靠山吃山,但已经变成了保护山林,吃上了旅游饭。虽然都是靠山吃山,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打心眼里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介绍,现在村里有8名护林员,15名保洁员。
  生态财富正快速转化为经济财富,在朱家湾村,像郑传家这样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走向富裕的不在少数。2022年,朱家湾村实现人均收入26650元,在全县名列前茅。今年旅游旺季,朱家湾村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
  城乡文旅“别有洞天”
  在陕西,尤其是古都西安,旅游一度处于井喷状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古都别样的风采。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十二时辰、回坊等热门景区异常火爆,人们都调侃说,“西安是外地人的西安”。
  另外一些地域,像袁家村、赤牛坬、赵家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也不亚于此。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一到节假日远离城市,喜欢上了“下乡”,他们或者去大山里、村寨里露营,品当地美食、捉鱼、捞虾等;抑或是采摘爬山,自己种菜,摘草莓、猕猴桃、葡萄等,也有去古梯田、中药材基地研学的;这些宝地少了汽车的喇叭声、拥挤的人群,多了一份寂静与淡雅,沉浸乡野,寻味乡愁记忆。
  “柿子就像一根线,一头连着守家的父母,一头牵着离家的游子……”就像作家张淑兰的笔下所写,乡愁就是那一颗颗柿子,承载着浓浓的情谊,城乡文旅在进一步融合中不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游览之地呈现出别有洞天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