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文化三位一体——

构建黄河流域大发展新格局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5951 浏览量: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
  执笔 / 张建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程小旭 中国经济时报驻甘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伊始,就明确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生态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弘扬黄河文化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能割裂、片面地去看待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既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应构建起生态、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黄河流域大发展新格局。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夯实黄河文化厚积薄发的生态基础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山东平原等形成多元丰富文化的地理区域,包括湿地、草原、沙漠、戈壁、森林、雪山、冰川、丹霞、石林、平原等各种地形地貌,祁连山、皋兰山、贺兰山、阴山、五台山、华山、嵩山、泰山、董志塬、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关中平原、豫东平原、山东平原等名山大川遍布;尤其是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其地跨黄河和长江支流白龙江流域,形成独特的江河并流、高原湖泊的地理奇观。历史的经验证明,先发展、再治理的代价太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沿黄九省区在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应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维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做到生态保护优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上中下游的实际情况,沿黄省区应做到守责担当、优势互补、互惠合作。作为“中华水塔”,包括黄河、长江、澜沧江在内的青海三江源,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国已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对保护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黄河水源涵养补给区和“蓄水池”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湿地保护修复、治理草原沙化责任重大,目前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建设之中。处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沿黄省区,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刻不容缓,尤其甘肃、宁夏、陕北地区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要举全流域之力,加大治理力度。黄河下游“地上悬河”长达800公里,应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水土流失与河道水沙运行机理等的科学认识,提出变革性对策与技术,消除“地上悬河”及其水灾隐患的威胁。
  长期以来,黄河面临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功能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保护间矛盾尖锐。宜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一调度下,合理使用水资源,亟待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进程,真正实现中华水资源全国一盘棋配置的全新格局。从而在国家有关部门、沿黄九省区的共同努力下,真抓实干地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沿岸人民幸福河的愿景尽快变为现实。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女儿,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三处泉源,经过星宿海的哺育,汲取了鄂陵湖、扎陵湖的充沛水力,离开了黄河源头区,沿着阿尼玛卿山从青海省久治县流入了甘肃省玛曲县,也就从青藏高原峡谷区进入了青藏高原草原区,在甘南草原进行了充分的水量补给后,又沿着阿尼玛卿山流回了青海省,给了“战神大王”——阿尼玛卿山一个最深情的拥抱,留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高贵形象,为中华民族“黄河清、圣人出”留下了充分遐想的空间和想象。在形成了第一个几字形的大弯后,冲出壮观的积石峡,再次回到甘肃省临夏州,形成了著名的“黄河三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诞生了共和国历史上最早的百万千瓦级水电枢纽——刘家峡水电站,孕育了黄河上游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城市——兰州市,把水利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无尽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迪。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是黄河干流穿过的唯一城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视察兰州留下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赞誉。从这里开始,黄河告别青藏高原,沿着黄土高原开辟出了一条桀骜不驯的前进道路,给干涸的黄土高原再次一个温柔的几字形拥抱,开始了孕育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与生活家园的伟大历程。可以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实现黄河永续的万安之策,若能早日实施,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乃至内蒙古、新疆将彻底变成中华民族的米粮仓,黄河流域上游的生态地理面貌将全面重塑,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将再次赢得一个厚积薄发的生态基础。  抓好载体平台
  塑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互惠合作、协同发展新局面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黄河既有上中下游之分,也有流域内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崛起的中部地区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的现状仍将持续很长时间。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黄河流域内东中西部地区加强互动交流、互惠合作也是大势所趋。
  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体的抓手和平台。黄河流域内分布着兰西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较大的载体和平台,是贯彻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同时,还有陕西自贸区、河南自贸区、山东自贸区(甘肃、内蒙古、山西也在积极申报自贸区),甘肃、河南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自创区、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兰州新区、西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国家级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一批重要载体和战略平台。
  沿黄省区还有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济南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以及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的绝佳平台。黄河大“几字”区域与连霍高速、陇海铁路并行形成的黄河流域内大“一字”交叉区域,分布着郑州、洛阳、西安、兰州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其中郑州、西安是国家级中心城市。着眼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甘肃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围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扣生态修复、文化复兴和产业转型三大任务,提出深入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和黄河流域甘肃段发展动力格局。同时也提出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30年全省黄河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干支流现代化减灾防灾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大见成效,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显著提升,流域人水关系进一步改善;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十大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打造若干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园区,兰西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黄河文化传承与开放交流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抓好这些重要载体和战略平台,实现沿黄省区之间、城市群内外合作,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同时,沿黄九省区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产业、中医药产业、文化旅游业、乡村振兴、粮食生产与安全、社会治理、革命老区振兴与民族地区发展等诸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相提高的良好格局。
  弘扬黄河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最古老经济文化轴心地带的伟大复兴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人文初祖伏羲、炎帝、黄帝均出生成长、建功立业于黄河流域,我们所称的炎黄子孙、华夏民族来源于黄河流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诗书礼乐发源于黄河流域。甲骨文、汉字、宋体字均产生于黄河流域,中国八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五大古都及著名古都咸阳、大同均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长期处于古代官方统治思想的中国哲学程朱理学发源于黄河流域,国学经典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边塞诗发源并兴盛于黄河流域。四大发明、四大石窟皆在黄河流域。百家姓中的绝大多数姓氏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脉络中,文化轴心长期处于黄河流域。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内容,黄河文化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要整理、盘点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内容,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形态,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抓手和载体。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形态包括:以伏羲文化、黄帝文化、炎帝文化、大禹文化等为代表的根脉文化;以歧伯、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钱乙等古代杰出中医人物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以甲骨文、隶书、魏碑、宋体字、《说文解字》等为代表的汉字文化;以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为代表的圣贤文化;诗经、汉赋、唐诗、宋词、边塞诗等诗词文化;大地湾彩陶、仰韶彩陶、马家窑彩陶、汝瓷、钧瓷等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乐神师延、音乐鼻祖师旷、创建十二平均律的朱载堉以及贾湖骨笛、河南中牟县箜篌城等为代表的音乐、乐器文化;源于隋朝、盛于唐宋的古代科举文化;以四大石窟及甘肃石窟走廊为代表的石窟文化;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古代四大发
  明及青铜冶炼等科技文化;以嵩阳书院、应天书院、洛阳丽正书院、泰山徂徕书院以及各省知名书院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大禹治水,汉代刘景、元代贾鲁、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郑国渠、隋唐大运河、红旗渠等治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以中华厨祖伊尹、敦煌壁画饮食文化、炒菜发源地和饭店装修发源地开封及中国厨师之乡河南长垣、陕西蓝田、山西汾阳等为代表的餐饮文化;以少林功夫、太极拳、华山派、崆峒派武术、岳家拳、太祖长拳等为代表的功夫文化;以王亥、范蠡、吕不韦及北宋开封夜市等为代表的商人商业文化。铜钱、银两、交子等古代货币文化;计然、苏秦、张仪、张良、诸葛亮为代表的古代智库文化;鬼谷子军校、《孙子兵法》以及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昆阳之战、朱仙镇大捷、仙人关大捷等军旅、兵法和古战场文化;“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葡萄美酒夜光杯”、“牧童遥指杏花村”展现黄河流域特点的历史悠久的酿酒文化;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青海土司、四川阿坝州土司、兰州鲁土司、甘南杨土司为代表的土司文化。除了上述之外,黄河流域还有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大地湾文化、河洛文化、河湟文化、河陇文化、周易理学文化、古都文化、简牍文化、戏曲文化、边塞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长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草原文化、关隘文化、中原文化、古建筑和桥梁文化等等不胜枚举。上述诸种文化及未谈及的多元文化构成了黄河文化这棵大树的躯干和枝杈,并且恒久持续,是不间断的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黄河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转化为促进当代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沿黄九省区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方面,黄河流域多个省份都在积极努力,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陕西大唐不夜城、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甘肃《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一批蕴含黄河文化的文旅产品自推出以来深受欢迎。甘肃已建成兰州黄河楼、简牍博物馆,常年举办黄河歌舞演出、文化音乐节等群众性活动……特别是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在兰州作出“黄河之滨也很美”的重要指

  示,首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战略,甘肃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针对全国目前对甘肃黄河文化重视研究较少的有些偏颇认识,甘肃省社科院原院长范鹏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河陇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精神渊源最久远、开放胸怀最博大,共同体意识最强烈、民族融合最丰富、吸收外来文化最积极、综合创新最有效、艺术审美最吸引人的一支。河陇文化东接中原文化,西融西域文化,北联河套文化,南通巴蜀文化,强调甘肃河陇文化具有“伏羲文化是源头,敦煌文化是龙头,金城文化是重头”的整体性特征。可谓大音希声,将陇人得益于黄河的文化品质做出了全新概括,为黄河流域文化高地的打造提出了旗帜鲜明的甘肃主张,讲出了甘肃故事。
  讲黄河故事、促合作共赢,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构建生态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黄河流域大发展格局,是沿黄九省区的共同使命。在沿黄九省区的共同努力下,黄河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华夏子孙文化自信的底气将会更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将更加坚定。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设文化黄河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合起来,把文化黄河建设作为壮大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建议沿黄九省区要采取共同行动:一是要共同呼吁尽快确定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方案并全面实施,架起南北水资源统筹配置的新通道、新桥梁,打造“南北民族融合发展新通道”,把水润西北、天兴中华的夙愿,变成中华民族21世纪伟大复兴最亮丽的风景线。二是着力打造黄河文化高地,建设华夏之光文化长廊。挖深黄河领域甘肃段黄河文化内涵,延伸黄河文化触角,做出一批黄河文化成果;携手黄河流域省市积极开展黄河“双申遗”(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工作,以黄河文化为主线,贯穿起昆仑文化、游牧文化、河陇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中原文化、晋商文化、齐鲁文化等诸多文化名城和历史遗址,形成华夏之光文化长廊。三是要着力打响黄河沿线旅游品牌,打造黄河全域旅游走廊,配套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大通道。建设贯穿黄河上中下左右岸的沿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形成打通黄河上游生态带、能源基地、城市群、文化区的交通大动脉,形成黄河绿色生态走廊、黄河文化走廊、黄河交通走廊、黄河旅游走廊整合基础上的黄河全域旅游走廊、整合黄河旅游资源,唱响从高原走向平原、从高山奔向大海、从远古走向现代的“黄河星图”梦幻旅游线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最古老经济文化轴心地带的伟大复兴,借助21世纪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实力,在打造生态黄河、平安黄河、延续黄河、文化黄河的过程中,让幸福黄河成为黄河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形象,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真正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