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玉:从资源到财富

文/陈宇宏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3005 浏览量:

  在汉中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诗——“金香玉,磨宝珠。传奇千年为何物。铁鞋破,觅处无。宝地米仓露面目。”出自于自然,得之于岁月,作为一种会散发出迷人香味的美玉,千百年来,人们苦苦寻觅金香玉,却只见史料记载难得一睹芳容。因外表朴实无华,貌不惊人,故民间常有“有眼不识金香玉”或“有钱难买金香玉”之说。
  本世纪初,在我国多种传统玉矿资源接近枯竭的大背景下,陕南地区发现的汉中玉矿床,成为目前重要的优质玉石矿藏资源。由于生成机理特殊,性质稳定,可欣赏性强,综合品质很高,且储量丰富,汉中玉有着广阔的产业开发前景。与此同时,因为玉对于中国人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意义,汉中玉从一开始的资源勘探及加工,到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为陕西打开了一条由资源到财富的玉石之路。
  根植中华文明 传承历久弥新
  玉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十分美好的象征意义及特殊情感。玉器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见证记录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过宗教化、艺术化、政治化、哲学化、财富化、文学化等过程,构成了深嵌在中国人思维、生产、生活、信仰乃至文明建构活动中的文化符号系统,有着其它文化遗存形式难以比拟的持续性与连贯性。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玉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国用玉数千年,玉器研究历史也颇久,在我国,玉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中国文化中,对于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以及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玉器的历史,不仅体现着中国人对

  美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体现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起起伏伏的变化。尊玉、爱玉、佩玉、赏玉、藏玉,被认为是一种高贵、吉祥和财富的象征。
  古代以儒家为首的“君子比德于玉”传统的回顾, 是对中国文化精神、人本精神的一次深刻概括,中国人把“道德”二字看得高于一切。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的“玉”, 是君子的化身和表征, 自然是中国文化孕育的结晶。无论是温润的玉质、挺拔的线条,还是散发着自然纯美的皮色,都蕴含着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
  玉文化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烙印在骨子里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印刻着华夏民族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和谐秩序、寓意深远的精神境界。历久弥新的玉文化传统,为今天市场化开发玉石资源、发展玉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宝藏现山中 祥瑞引蜂碟
  在陕川交界处的米仓山中,山峦叠嶂,云蒸霞蔚。2012年,肩负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任的陕西地矿总公司汉中地质大队再一次深入矿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在一座形似观音合十的山中,他们发现了一处大型优质玉矿,亿万年深藏不露的宝玉终于面世。因产自汉中,故称“汉中玉”。这是继和田玉、岫玉、蓝田玉、独山玉之后发现的又一珍贵玉种。
  汉中玉品种多样,有蛇纹石玉、透辉石玉、花玉、云母玉四大类;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白四种主色共十余种颜色;色泽浑厚,呈微透明状,泛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质地细腻、硬度适中,摩氏硬度在3-7之间;块度完整、结构紧密,适于雕琢,其独到的本质特性加以匠心雕刻出品的各类汉中玉雕件、摆件、把件、吊坠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经过多年勘探,目前汉中玉探明储量300万吨,其中四沟矿山1499米标高以下备案的保有资源量为358.21万立方米,大理石荒料量53.73万立方米,共生玉石资源量55.03万吨。属特大型玉石矿床,正常开采年限可达百年以上,仅玉料的经济价值可达数千亿元。
  2017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组科考队就曾为此揭开了“金香玉”的神秘面纱。通过对米仓山的实地科考,科考队探索出金香玉是
  在特殊的地质作用和地理环境下,蛇纹石化大理岩在岩浆烘烤变质后再次结晶过程中,吸收周边带有香味的有机物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散发特殊香味的玉石。而“金香玉”的特殊气味能够吸引蜂蝶,驱赶蛇虫,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趋吉避凶的祥瑞之物。
  精雕细琢 志在远方
  在投资建厂开发汉中玉之前,地矿集团在全国做了广泛的调研。他们发现只要有玉的地方,老百姓大多都富了。人人都有手艺,家家都有事干,企业在增效的同时,玉石产业能为当地财政带来可观的收入。如此企业能创收、百姓能致富、地方能增收,这就坚定了地矿集团的决心。
  2012年,集团董事会作出战略决策,陕西地矿汉源玉业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所属的二级企业迅速在汉中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家集玉石勘查、开采、设计、加工、销售和玉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国有综合性玉文化企业。
  在系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陕西地矿集团2015年正式确立了发展汉中玉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投资68亿元对汉中玉进行整体勘查开发,包括在汉中南郑区建设一个玉文化产业园。近些年,集团在汉中玉资源保护、产业化开发、品牌打造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已开发出玉石大板、景观石、玉石摆件和饰品等多个系列上百种产品。
  但由于汉中玉矿体属于近板状矿体,在走向上延伸较长,部分矿体延伸至四沟矿区外围,这加大了资源管控难度,若偷采盗挖现象不能被禁止,汉中玉就难逃蓝田玉、岫岩玉无序开发的命运。
  尽管陕西省有几千年的玉石开发历史,但与之相应的玩玉文化和玉工文化一直较为欠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蓝田玉的滥采滥挖、粗制滥造、自毁品牌,使得本土玉器一直处于低水平维持状态,人才培育、工业创新、营销宣传上都处于短板。
  面向未来 打造品牌
  如何被市场广泛认可,打造叫得响的品牌,快速形成市场影响力?集团领导班子于今年6月找到了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文化组的专家,希望他们能帮忙出谋划策,让这样一座“金山”能更好地发挥好价值。文化组组长杨希文听到这个消息并了解情况后,当即组织了专家组,进行了调研及座谈。
  他们认为,发展汉中玉产业资源是基础。有了资源,才能牢牢把握市场,而这恰恰是资源性企业的优势所在。汉源玉业未来必须寻找到更多的玉石资源,并申请获得更多的矿权。接下来是要抓“资源”和“市场”两头,使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中间产业环节发展和壮大。而且,玉产业不同于其它行业,产值周期相当长,市场定位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能不断深入人心,让消费者认可。在这个进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有步骤、有
  计划地推进,才能打牢市场基础。
  在众多艺术品类中,玉雕面对的材质是最为奇妙和至为重要的特殊载体,对材质、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风格、人才、市场等方方面面要求都很高,作为亿万年前地球运动偶然形成、天地间极为稀缺的神奇存在,玉雕来自永远不可复制的珍贵自然资源。如何给冷冰冰的仅有物理学意义的石头赋予生命,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我国玉石饰品行业年销5.27 亿件;2021年玉石产品市场规模达到1280亿元;按销售额计算,2022年玉石产品市场规模已达到1470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玉石产业的市场需求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如何顺势而为,牢牢抓住市场的大趋势?专家们认为,加大汉中玉文化的研究,提升工艺水平,不断开拓市场,打造一个叫得响的汉中玉品牌,这是汉源玉业的阶段任务,却并非终极目标。在发展汉中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和企业协同管控的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加强精细化管控,杜绝滥采滥挖。
  在重视做好宣传的同时,专注上游研发、策划,并结合新技术进行新工艺开发,鼓励汉中玉品牌走出去,纳入陕西省对外参展重点推介产品。下一步,陕西省地矿集团应当积极对接汉中市政府,制定专项法规制度,加大汉中玉的资源保护力度。力争为陕西打造一个新兴玉文化产业,重振陕西玉文化产业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