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抢抓

氢能产业“风口”

文/本刊记者冉旭阳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3354 浏览量:

  氢能源具有清洁、环保、高热值等特点,在当今“双碳”与能源革命的背景之下,氢能源的发展得到了重视。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西安也在抢抓氢能产业“风口”,并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将氢能作为主要的新能源产业进行布局和规划。
  氢能产业因何而火
  氢能是以氢元素为能量载体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与其他传统燃料相比,氢气作为可再生的二次能源,既可以利用化石燃料生产,又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解来进行生产,而其反应零排放的优点与传统燃料相比更是巨大的优势。
  通过与其他新能源高效耦合和助力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脱碳,在“双碳”目标下,氢能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氢能产业是以氢气为基础,从生产到下游应用
  的全过程产业。由于其产业链较长,涉及多个领域,能够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因此行业就业前景广阔。且由于氢能来源多样、灵活高效的特点,氢能产业链并不十分受到地域的限制,其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放在沿海城市也可以放在内陆城市,能够使不同地理环境的城市受益。
  作为新兴产业,欧美日韩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制定发展规划、路线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氢能产业热度持续上升。
  我国自2020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氢能相关政策,使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
  在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使用了超1000辆氢能源汽车,配备30多座加氢站。在保证零排放的同时,这也是全球最大的一次氢能源汽车使用示范。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标志着全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而言,氢能是21世纪最大的清洁能源,需求巨大、空间巨大,而氢能产业则是能源结构、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作为全新的独立能源体系,氢能产业发展承担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由于我国能源呈“多煤贫油少气”的结构,对进口油气依存度高。而绿氢来源丰富、应用广泛,与绿电耦合后有望提升能源自给率,大力发展氢能,还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对西安来说,发展氢能产业不仅可以帮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带动域内绿色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拓展氢能在能源、交通运输、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优化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西安氢能产业壮大成势,为西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众多优势支撑西安氢能产业发展 
  “锂电池只是过渡,氢能源才是未来!”
  奔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氢能产业也驶入快车道。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和用氢市场,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氢能先行发展区。截至2022年底,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万辆,已建成加氢站310座。
  为抢占氢能产业发展“风口”,西安提出要打造“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及燃料电池产业集聚高地”。  参与这场氢能产业竞逐的背后,西安有何“底牌”?
  “从全国来看,西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比较好。”有氢能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陕西副产氢折合纯氢资源超过200万吨/年,其中高品质副产氢约20万吨/年。产量大意味着氢气价格可以足够低,目前副产氢制氢成本每公斤8元至10元,200公里内终端氢气成本低于每公斤35元,远低于粤、沪等地区,可达到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考核指标。
  另外,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制取的绿氢潜在产能也不小。预计至“十四五”末,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达到6000万千瓦左右,绿氢潜在产能约8万吨/年。
  除了发展氢能产业所需的充足气源,西安也有潜力巨大的氢能应用市场。全国范围内,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山西西部、甘肃和宁夏东部,在这一片区域有大量矿区、钢铁和水泥厂,有四五百万辆商用燃油、燃气重卡,这为氢燃料电池重卡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应用场景。
  而且,西安工业覆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6个,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和生产力量,工业领域的氢能应用市场广阔。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加速,西安作为“四型”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承载城市,交通物流领域亦将成为氢能及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突破口。
  不仅如此,西安在围绕氢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装备制造、关键材料等领域加速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
  早在2021年3月,隆基绿能便与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隆基创始人李振国亲自“挂帅”,进军“光伏制氢”。
  去年以来,又有维纳氢能科技、德燃动力、比克新能源技术等多家氢能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安家西安。
  截至2022年底,西安氢能相关企业超30家,主要为氢能装备制造企业。其中隆基氢能、华秦新能源等企业绿氢制备及储氢装备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陕汽麾下总部位于泾河新城的德创未来当选为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优秀企业,其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销售量全国领先。今年1月西咸新区维纳-长庆加氢示范站正式建成投运。
  同时,在科技创新层面,西安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工大、西电、西安工大、长安大学等全国知名的氢能科研高校,拥有西交大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电气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大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以及航天六院、西工大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在制氢、储氢、用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已形成一批技术成果。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与引导下,西安的氢能企业和科研院校“产、学、研、用”同步发展进一步深化,制氢、储运、电堆制造、动力集成、变速器及整车制造等方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持续增强,可为西安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科研支撑。
  正是依托以上优势,西安发展氢能产业大有可为。
   政策加码,抢占氢能“风口”
  氢能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在一些成熟的技术领域,我国在氢能产业链的一些关键技术上还面临技术瓶颈。
  因此,谁能在技术领域破解“卡脖子”难题,谁就有望在氢能时代的角逐中取得领先。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依托氢能产业发展优势,陕西省各级层面共同发力,近年来密集出台
  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划。
  省级层面,2022年8月,陕西接连发布《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陕西省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强化氢能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规划,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打造以榆林为核心的“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打造以渭南为核心的“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
  作为陕西、西安共同的重点产业链,西安亦积极响应国家及省级层面对氢能产业的部署,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氢能作为新兴产业列入新能源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并陆续出台《西安市氢能产业链提升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供给,保障氢能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8月份,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通知,对氢能产业提出发展定位与目标规划。规划中进一步明确:西安定位全国氢能科创之都、全国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高地。
  发展目标分为三步走:2023 -2025年为产业培育阶段,2026-2030年为产业发展阶段,2031-2035年为产业成熟阶段,届时氢能相关企业总数超过500家,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
  空间布局上结合氢能产业发展特点,遵循“合理配置、突出重点、有序协同、联动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产业布局。
  而作为西安“一先导、两基地、多场景”产业布局的“一先导”的西咸新区,今年1月份就连发《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西咸新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咸新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三条政策,明确了西咸新区未来一段时期氢能产业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
  西咸新区的动向只是陕西及西安加码氢能产业的一个缩影。
  氢能发展风口已至,多层面政策叠加、提前布局,全市各区与企业同向发力,西安氢能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氢能作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选路径,可以预见,凭借政策层面利好,科研优势雄厚,头部企业带动,西安氢能产业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亦将成为西安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