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

大热背后的“隐忧”

文 / 陈宇宏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2590 浏览量:

  2023年的国庆长假寄托着上班族太多的期待。继春节、五一旅游大火之后,在这个适逢月圆的“双节”里,陕西各大景区再一次人气爆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奉上了一场场文旅盛宴。
   陕西“双节”旅游速览
  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游客们痴迷于汉服华裳,赏红叶如火,拍月下剪影,寄锦书乡情,身临其境过了一场唐“潮”佳节。在这种沉浸式旅游的带动下,大唐不夜城周边今年新开了许多家汉服店,家家门庭若市。
  这个假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江山如画》系列交响音乐会,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同兰州交响乐团到华山之巅直抒胸臆,领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西北豪情。
  在这个“双节”假期,陕西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精心策划、认真筹备,举办了800余项文旅活动,包括2023陕西群众文化节、第十一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薪火相传 非遗无界”非遗技艺宣传推广活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主题作品展等,为广大群众和游客奉上一道道文旅大餐,满足多元市场需求,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让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假期。
  各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突出“观演+旅游”“非遗+旅游”“体育+旅游”“农业+旅游”等新业态,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活动,推出“游三秦·悦金秋”“同赏月·话浓情”“正青春·绽韶华”“乐农时·趣尝鲜”等主题系列活动,用精彩纷呈的活动、特色鲜明的产品和优质贴心的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假日文化旅游需求。
  成绩斐然的上半年
  据9月25日召开的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的文化事业、文旅产业正在加快发展,对经济的拉动力也持续提升。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4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18.36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5.22%、80.01%。在7月至8月暑期,陕西接待国内游客1.74亿人次,同比增长108.6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780.99亿元,同比增长151.93%。依托丰富的文化文物和旅游资源,国内旅游潮在网络效应的加持下,使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提速。陕旅开发的《长恨歌》旅游演艺上半年接待游客160.55万人,一天三场仍一票难求,长安十二时辰、“盛唐密盒”、“不倒翁小姐姐”也不断诠释着一个IP带火一座城的影响力。
  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文化场馆也进一步提档升级。省图书馆新馆、省文化馆新馆、省考古博物馆、西安国家版本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博物馆等一批地标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陕北和汉中羌族两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建成。“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拓展。电视剧《装台》、话剧《路遥》、歌剧《大汉苏武》、话剧《麻醉师》《柳青》《主角》等深受群众喜爱,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主角》还荣获第十七届艺术节“文华大奖”
  聚焦打造“万亿”文旅产业链群,陕西梳理形成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出、文化创意、商旅名街、会展经济、赛事经济、出版发行、乡村旅游这8个链群,并安排相关部门逐链群制定工作方案,专班推进8个链群延链补链强链,预计到2026年,8个链群实现综合收入将达1.2万亿元。
  旅游大热背后的隐忧
  尽管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迈向万亿级产业的步伐也在政府和各方的努力下正在坚实的加快。但在长期关注陕西文化发展的省决咨委专家眼中,陕西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同样也不容忽视。如西安一家独大,陕北、陕南两翼不强的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仅占全国的2.4%,数量偏少,市场主体实力不强,资源转化效益有待提高的问题;文化事业投入不足等。另外,在旅游恢复性大热的背景下,几个结构性隐忧也需要下功夫解决。
  一是旅游火热但总收入偏低的矛盾突出。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陕西近年来旅游总收入未能列入全国前五,而且近几年还跌出了前10名。广东的旅游收入是陕西的两倍多,即使与邻省四川、河南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陕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预期的旅游收入。一方面是能形成旅游吸引力的区域布局分散,产品供应体系存在缺陷。著名5A景区大都集中在西安,承接了大量到陕旅游的游客,多数4A乃至3A以下的景区在旅游中参与感很弱,陕南、陕北优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线路衔接设计

  不好,相关配套匹配度差,留客时间短,约束了旅游消费的提升。另一方面,陕西的景点以历史文化类为主,而且长期依赖门票收入,本身就难以形成多次消费。从旅游资源结构上看,陕西也缺少吸引旅游重复前来体验消费的自然类、休闲类、娱乐类项目。
  二是旅游大热需求下服务质量亟待提升。在交通方面,陕西作为内陆省份,航空运输对入境游具有重要意义。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的国际航线,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这极大限制了西安作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吸引力和服务力的发挥。同时省内铁路、高速公路与市内公共交通无缝对接还不够完善,偏远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需要贯通。在兵马俑、华清池、华山、陕历博等著名网红景点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和工作人员素养,都亟需对标国际一流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三是投资总体不足却多点开花。陕西文旅资源众多,但高水平的统筹规划不够,精品景点系统化打造更是缺乏。有县县开花、村村上马开发旅游的倾向。这不但分散了本就总量不足的投资,也造成了许多低水平雷同开发的弊端。既制约了区域旅游线路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优质资本和管理后期介入提升的空间。陕西目前发展文化旅游的主要资金多来自政府或国有资本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民营文化企业规模较小、活力差,市场化运作程度低,也是影响陕西文旅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缺乏用大文旅观念深化区域合作。受跨行政区领导、交通不畅等条件制约,陕西省内以及与相邻省市没有有效整合资源,共铸旅游品牌,打造协调互补的旅游线路。比如:天水是秦人发祥地,关中则是秦人崛起之地,旅游者只从享誉全球的兵马俑看到了一种文化的结果,并不了解天水早期秦文化是其源头。彼此之间缺乏一个连线板块式发展的大文化旅游观念。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不鲜明,整体形象与品牌建设有待强化。比如,西安、宝鸡、天水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伏羲、炎帝、黄帝三皇主要活动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缺乏对这类文物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宣传。
  因此,陕西要紧抓近两年旅游大热的大好机遇,加大系统研究深度,在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加快补齐结构性短板。让旅游产业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