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三器”风头正劲

文/特邀撰稿 周励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3590 浏览量:

  9月6日至8日,西安光机所携7家硬科技企业研产的超快光学、空天深海、激光通信等最新成果,亮相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集中展示陕西光学科研的“硬实力”。
  9月12日,总部设在西安的隆基绿能发布新一代大型商业化绿氢装备,宣布从能效新高突破到单产新高,助推中国氢能装备发展升级。……
  这仅仅是陕西科技“三器”示范平台日渐蓬勃显成效的一个小缩影。近几年,陕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探索科技“三器”示范样板模式建设,在“两链”融合中发挥特色优势,加速催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推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三器”建设示范样板
  陕西科技“三器”即:秦创原平台的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这是陕西加快两链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载体。
  据陕西省科技厅了解,从2021年3月开始,秦创原着力打造“三器”建设示范样板,布局建设一批“三器”示范平台,发布“三器”建设试行方案,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加快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体系。
  截至目前,除了西安高新区的陕西交通科技小镇,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共有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创新港、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小镇、秦创原国企创新中心、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一期、陕西省人工智能暨硬科技加速基地、西部云谷二期、小米生态链数字经济创新基地、清控科创西部创新加速中心8个平台,进行“三器”示范样板建设。
  在“孵化器”方面,陕西支持沣东孵化基地、碑林环大学创新街区、西安硬科技社区、西安高新区电子谷、硬科技企业社区、咸阳创新湾等开展10个特色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实践,探索可供借鉴、集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样板模式;推动立体联动孵化器与地市高校院所对接,进行飞地、异地等模式合作,实现空间、政策、服务、产业等共建共享。同时,支持全省各市(区)与西咸新区总窗口互设“飞地创新中心”“飞地园区”等协同创新平台,可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建设合作交流平台。
  “加速器”方面,聚焦中试熟化放大、应用场景建设,依托链主企业或龙头骨干企业,建设10个行业共享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应用场景。支持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空天动力研究院、西工大大学科技园、陕西煤业化工研究院等牵头,组建8个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建设,打造“样板间”,探索各有特色、侧重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实践。
  “促进器”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布局50余个共性技术平台、创新联合体,打造两链融合“促进器”样板集群。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采取“揭榜挂帅”与定向委托等新组织模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产品开发、重大成果转化和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围绕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光子集成芯片制造等,接续部署“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对于全省产业链发展共性技术需求,布局建设10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10个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重点支持新型显示、氢能、增材制造、传感器等。
  与此同时,拓展“三器”建设内容和内涵,形成梯次建设,推动秦创原建设成势见效。支持西咸新区提升总窗口集聚辐射效能,培育建设一批秦创原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支持各市(区)高新区为主阵地,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打造秦创原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构建形成“一总多区”发展格局。
  据了解,2023年底,陕西要建成30个左右区域承载、高校孵化、院所支撑、企业主导型的
  专业特色孵化载体;建设5家左右省级大学科技园,全省省级以上双创载体布局达500家以上,助力科技型企业实现倍增。
  夯实“三器”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毫无疑问,陕西已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夯实“三器”示范平台建设中,支持复制推广“三种模式”,强化“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功能作用。
  所谓的“三种模式”,即:“一院一所”模式,“三项改革”试点,“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模式。
  “一院一所”模式中的“一院”就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一所”指的是西安光机所,鼓励复制“一院一所”创新机制、孵化企业、转化项目。对此,进一步激励西北院先行先试“新型科研机构”改革试点,支持股权激励、中试研发、熟化催化创办企业;支持西安光机所实施“追光计划”,鼓励深化开放办所、基金导入孵化企业。
  关于“三项改革”试点,支持复制“三项改革”成果,支持西工大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科研经费出资成果转化改革;遴选一批省属高校,鼓励部属高校瞄准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突破原有制度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
  在“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方面,总结秦川机床在校外、陕建集团在校内与西安交大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经验,以创新人才合作机制为纽带联合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探索高校科学
  家联合企业工程师工作模式;着眼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催化转化和中小企业孵化,遴选一批陕西省产业链重点企业,建设30家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四主体一联合”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试点建立“校(院)企合作”新模式创新。
  “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指的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公司。
  2022年,陕西制定、出台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及分中心建设评价方案,支持政策和评价体系。鼓励各地市(行业)支持发挥创新促进中心作用,探索市场化、企业化机制创新;试点总结总窗口创新促进中心建设运营经验,支持总窗口与地市创新促进中心加强交流协作,推进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建设布局。
  对于秦创原网络平台建设,完善扩充项目、平台、企业、成果、专利等数据库;鼓励各地市、高新区建设本地特色的网络平台,打通与总平台互联共享,构建“1+N”网络平台体系;支持总窗口和各地市平台聚焦企业主体和创新创业人员需求,建设“一网一端一微”应用平台架构。
  让秦创原发展公司加快实质化运营,形成政府“政策+基地”、平台公司“运营+服务”的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加快秦创
  原商标授权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政策、资本、企业、金融等服务,探索在科技金融、股权资本投资、知识产权运作等方面赋权授权。 
  “三器”样板集聚效应已显现
  今年是进入秦创原平台建设的第三年,随着科技“三器”示范样板加速建设,秦创原引领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效能在逐渐显现。数据显示,上半年“三器”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0个、省级大学科技园6家,目前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到461个,在孵企业4.4万家。
  为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上半年陕西遴选3所高校开展新一轮“三项改革”试点,制定“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等工作指引,推动“十条措施”落实落地。截至目前,53205项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2973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累计创办领办企业832家。
  对此,陕西征集和梳理产业链和企业重大技术需求,接续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上半年新启动14个企业联合专项和23项“揭榜挂帅”攻关课题。依托省级科技专项和创新平台,相关科研团队、企业攻克349项关键技术,解决21项“卡脖子”难题,填补国内产业空白22项。全省新建续建创新驱动发展类重点项目86个、总投资1407.14亿元。
  秦创原在打造“一总多区”协同发展格局方面,截至8月底,西咸新区总窗口引进14家专业服务机构、11个高校科转平台,签约引进科创企业项目134个,总投资1189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7家。
  全省各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秦创原特色产业承载区。比如,咸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对接36所高校院所,新落地成果转化企业43家;铜川启动建设“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引进科创项目80个、总投资134亿元,累计成立成果转化企业48家;渭南(西安)飞地孵化器累计引进孵化企业80家,在渭注册企业68家。
  在“三器”样板建设中,一些新生平台展示了“初生牛犊”的气势。比如,今年8月最新认定的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目前已孵化企业124家,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项,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获得知识产权259件。长信科技产业园专门为生物医药、干细胞试剂实验室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创业环境,现有9家生命科学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研发产品100余项,合作专利80余项。
  另外,陕西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比如,西安光机所致力的“追光计划”,目前光子技术企业达300余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0家,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增至8家,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生态。
  正像陕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所言,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引领,重点打造产业链,培育新动能,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催动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风头正“劲”,就是得益于科技“三器”示范样板的加速建设,未来必然会成为“点燃”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