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市场

推动开放型经济规模与质量并进

2023年10月30日 字数:2778 浏览量:

  深入挖掘新兴市场潜力,培育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外贸新增长点,大力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新业态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力促贸易量质并进。
  2015年,爱菊粮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走出国门,在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拉动”下,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运营模式,形成中外“三位一体”优质粮食物资供给体系国际化发展的“爱菊模式”。
  爱菊粮油集团董事长贾合义介绍,爱菊粮油在哈萨克斯坦深耕8年,创新实行国际“订单农业”种植150万亩,已建成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年加工30万吨油脂厂,以及仓容20万吨小麦库房和可日烘干能力3000吨的烘干塔;建成年物流能力100万吨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北哈州粮油物资生产物流加工基地”,逐步将达到年吞吐能力300万吨以上,形成“粮食、饲料、小食品”等多元化国际贸易新格局,该园区也成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示范园和陕西对外开放示范园区。
  爱菊粮油集团是陕西拓展开放大市场、培塑开放大产业而走出去的典型企业之一。霍尼韦尔公司则是陕西引进来的代表企业。
  霍尼韦尔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最早入华投资的美国企业之一。1994年,霍尼韦尔在西安高新区投资设立了合资公司“西安盛赛尔电子有限公司”,是西安高新区第一批引进的世界500强

  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公司已发展为集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全球生产基地。
  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飞行控制系统项目为契机,霍尼韦尔在高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鸿翔飞控技术(西安)有限公司;2021年,又在西咸新区投资成立智能建筑科技集团创新运营中心。
  霍尼韦尔是外资企业在陕西发展的成功典范,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外资企业在陕西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陕西着眼于培塑开放大产业,挖掘新兴市场潜力,以投行思维、链式思维精准招商,外资利用率大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有序推进,外向型企业持续增加,优势产业链群的根植性、竞争力和外向度有效提升。
  2022年,陕西实际使用外资14.6亿美元,全国排位较2020年提升3位,实际到位内资同比增长
  37.6%。今年1-8月,实际使用外资增速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1.2%。世界500强企业已累计在陕设立157家外资企业。
  截至2022年底,全省306家境外企业累计实现对外投资68.8亿美元。陕鼓、法士特、陕汽、爱菊等省内龙头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陕鼓系统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汽重卡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陕建集团累计获得8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合同签约额年均增长10%以上。
  此外,陕西加快培育外向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外向型经营主体扩大规模、提升效益,进一步激发对外贸易市场活力,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开拓空间。坚持“一国一策”开发重点国家市场、“一业一策”挖掘新兴领域潜力、“一品一策”扩大优势产品增量,下足功夫抓好外向型经营主体和外贸平台型企业的培育引进、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工作,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支持省内企业“借船出海”“抱团出海”,推动外向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同时,围绕提升重点产业链和培育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做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双提升。
  以全域开放体系
  打造开放型经济的西部示范

  全面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省份等的合作,探索建立陕西参与世界市场体系、国际要素循环、全球产业分工的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协同周边、服务全国、融入全球的全域开放格局。
  近年来,陕西落实落细《关于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目前,陕西先后与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与100多个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密切合作。如今的陕西,依托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拓展市场辐射的半径、资源运作的范围、经济循环的腹地,逐步形成了协同周边、服务全国、融入全球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全域开放格局。
  向内,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省份等重点区域,用好苏陕协作和津陕水源地对口协作机制,深化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合作共赢、深化对内开放;与沿黄省区,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兄弟省份建立更多实质性合作交流机制,携手打造引领西部开发、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引擎,在合作联动、协同发展中提升开放水平。
  向外,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加强与东盟、俄罗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积极对接欧美日韩等经济体先进生产力,探索建立陕西参与世界市场体系、国际要素循环、全球产业分工的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助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并把向西开放作为陕西对外开放的主线和合作重点,努力让陕西成为中国与中亚双向开放的桥头堡。
  正是在这种双向开放格局下,陕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有效对接和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着力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项行动,与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方位合作关系,建立了23个国家级、124个省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已建和在建国际合作园区15个,共承担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余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50余个,在全球设立12个离岸创新中心、出口3000余项技术,近三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合同成交79项,金额17.38亿元。
  在农业领域,先后与6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13个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合作项目超过500个,推动700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走向世界。
  陕西着眼于开放大窗口建设,把建设“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文化旅游、丝绸之路金融五大中心作为落实“五通”总体要求的陕西实践,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助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了陕西贡献。
  9月28日,在陕西开放发展大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指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新征程上我们要切实增强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强陕兴秦的关键一招,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更加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强动力、增活力,在服务大局、应对变局中育新机、开新局,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全域开放体系,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争做西部示范。”